北清商学院特聘教授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裁班特聘教授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、《赢家大讲堂》特聘首席财务专家霍振先教授,他被誉为中国讲授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的第一人,中国阶梯式资本运作创始人,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总裁班特聘讲师。
并购重组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常见手段之一,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复杂的财务问题。霍振先教授强调,成功的并购重组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核心环节:专业尽职调查、科学企业估值与有效企业整合。
一、尽职调查:专业性是底线,软硬兼施是关键
专业人员调查:以财务指标为核心进行公司盈利能力分析;公司偿债能力分析;公司资产周转能力分析;公司发展能力分析。此举措必须由专业人员执行,非专业调查可能导致结果严重失真。
客户集中度: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公司的客户结构及其客户集中度——即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过高所带来的风险。同时,必须评估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技术壁垒。若公司具备技术壁垒,将对估值等产生显著影响。
现金流的稳定性:即使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且偿债能力无显著问题,一旦现金流出现危机,将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,这无疑是企业的致命风险。
上述尽职调查内容可概括为“硬件”层面。同等重要的还有“软件”层面的调查,包括:创始人的性格与特质;企业文化;公司制度与流程;公司愿景、使命与价值观。若收购方与目标公司在此层面的根本冲突,即使交易达成,也已埋下整合失败的种子。
二、企业估值:建立科学共识
关于企业估值,通常有两大方法:
市场法:为主流方法,通过参照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市场价值来确定估值(如市盈率、市净率)。
收益法:通过预测并折现未来现金流来估值,操作难度相对较大。
无论采用市场法、收益法或其他方法,估值的目标是实现交易双方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合理、科学且共同认可,以此达成预期目的。
三、企业整合:成败在于“一盘棋”
霍教授斩钉截铁地指出企业整合精髓:“要有一盘棋的思想,绝不能各自为政”。这尤其体现在:
文化整合: 价值观必须高度一致。文化冲突是整合失败的根源,会导致“形合神离”,最终分道扬镳。其重要性如同双方基因的匹配。
管理整合: 制度与流程必须统一,财务体系尤为核心。必须彻底贯彻“一盘棋”思想,所有业务运营严格遵循统一规则,否则管理混乱不可避免。
霍教授道:唯有在尽职调查阶段精准识别风险与价值,在估值环节建立科学共识,并在整合阶段聚焦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,方能有效规避并购后“短命”风险,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。
当被问及2020年考取上海大学经济学博士,霍振先脸上笑容加深。他常以自身经历提醒企业家学员:教师首先是学习者。多年实战教学后仍返校深造,他用行动示范“知识经济”不是口号,而是持续更新自我的实践。对他而言,读博有三重目的:
做榜样——与其空谈学习重要,不如让学员看见“老师也在学”。
换知识——二三十年前的老本早已折旧,如果课堂内容滞后,便是误人子弟。博士训练迫使他海量阅读文献,把体系彻底翻新。
圆旧梦——年轻时因生计搁置的学位,如今工作与学术可以相互激发,他说:“想做的事从不缺方法,不想做的事才满是借口。”外人质疑“年纪太大”,他反而把质疑当成燃料。
关于读博之得,他同样用三点作出回复:
时间被折叠——同样的24小时,规划得当可压缩出数倍效能;稍有松懈,数日也挤不出一日成果。
自律是通行证——这是核心的核心。他每日向蔡毅臣老师“打卡”汇报学习时长,用外部监督巩固内部约束。言行一致,演讲才有分量。
与卓越并肩——导师的学术轨迹,让他直观体会“强者如何炼成”。每一次讨论,导师的思维都领先他半步,而这半步恰是他要跨越的距离。至此,读博的初衷全部兑现:以更高标准重塑自己,再以更新后的自己反哺课堂。
霍教授的智慧不仅是对行业的洞察,更是对未来的预见。他的故事提醒我们:真正的变革者,既是技术的解读者,也是文化的缔造者;既是问题的破局者,也是答案的播种人。正如他所说——“想做的事从不缺方法”,而他的实践,早已成为照亮后来者的炬火,指引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浪潮中,以专业为锚,以学习为帆,驶向更辽阔的价值彼岸。
课程咨询:400-061-6586程老师
全国统一免费热线:400-061-6586,联系人:程老师